近年来,国家密集出台多项政策文件,为智慧病房改造提供了明确方向。2024年3月,《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》,明确提出“推动医疗机构病房改造提升”。同年9月,《医院病房改造提升技术指南(试行)》,从建筑、结构、智能化等八大维度提出技术要求。其中,7.3.1条明确要求护理单元应设置医护对讲系统,床头设置患者呼叫终端,为智慧交互系统建设提供了强制性依据。
此外,《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方法》《全国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》《医院智慧管理分级评估标准体系》等文件,共同构建了智慧病房建设的评价体系。特别是2024年9月发布的团体标准《病区智慧交互系统通用配置与接口要求》(T/ZHYL004-2024),首次对智慧病房的网络配置、数据管理、电气安全、业务安全、人文伦理安全等提出通用性要求,标志着行业进入标准化、规范化发展阶段。
全视通认为智慧病房发展第一阶段:从传统交互走向数字化可以构建安心沟通底座。传统病房信息交互存在“信息潦草、责任不清、交互生硬”等问题。智慧病房的首要任务是实现基础交互的数字化升级。
全视通IP化全数字医护对讲系统:将传统的“床头呼叫”“卫生间报警”“门口增援”等碎片化呼叫整合为统一的数字化平台。系统支持自定义呼叫类型(如“换药呼叫”“床旁呼叫”),并实现移动端增援、音频广播、非呼叫音频提醒等多模态交互,提升响应效率。
全视通床旁交互:全视通认为新的智慧病房可以突破传统“大锅烩”式宣教模式,通过床旁交互终端实现点对点、个性化推送。医护人员可在护士站主机选择床位,批量推送手术、检查、饮食等宣教内容,实现“主动交互”,减轻护士负担。
全视通智慧护理:基于交班模式,开发数字化交班系统。护士通过刷卡选择班次与患者,填写结构化交班单,系统自动记录交班时间与人员,实现交班过程的可追溯、可量化,提升交接班质量与安全性。
全视通认为智慧病房发展第二阶段:从信息交互走向物联化——实现主动预判与闭环管理。在数字化底座之上,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对人、物、环境的全面感知,是智慧病房的核心进阶。
全视通输液监控:利用物联网新技术实时监测输液状态、余量及滴速。当药液即将完成或滴速异常时,系统自动向护士站主机、护理看板推送告警,辅助护士快速判断。
全视通环境监测:部署温湿度、光照、PM2.5、CO₂、噪音等传感器,实时监测病房环境指标。系统可联动空调、新风、窗帘等设备,自动调节环境参数,打造舒适、绿色的疗愈空间。异常告警可实时推送至管理平台。
全视通人员定位:通过电子胸卡、智护手环等定位终端,实现患者实时定位(精度1-3米)、历史轨迹回放、电子围栏告警。患者可一键SOS呼叫,系统变被动响应为主动预防,有效防止走失、跌倒等安全事件。
全视通无感体征采集:整合智能床垫、电子血压计、血糖仪等设备,通过物联网关自动采集患者心率、呼吸、体温、血压等生命体征数据,减少人工录入误差。数据自动归集至护理系统,形成动态体征看板,助力早期预警。
智慧病房的终极目标不仅是技术的堆砌,更是服务的重塑。通过“数字化、物联化”逐步走,全视通正构建一个更安全、更高效、更人性化的病房环境。未来,智慧病房将更深度融入新技术,最终实现“从场景出发,到笑容中去”的价值闭环,让科技真正服务于医患,提升医疗服务的温度与质感。
Q友评论Q友评论仅代表用户个人观点,不代表Q医疗立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