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决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中的数据治理问题,需从标准统一、质量管控、安全防护三大核心维度入手,构建全生命周期的治理体系,具体可通过以下四步落地:
一、统一数据标准,打破“编码孤岛”
数据标准是治理的基础,需先建立全院统一的“数据语言”。
1.制定核心标准规范:
参照国家/行业标准(如《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》《医疗数据元标准》),明确院内核心数据的编码规则,例如:
2.诊疗类:
统一使用ICD-10疾病编码、ICD-9-CM-3手术操作编码。
3.药品类:
采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药品本位码、医保药品分类与代码。
4.患者信息:
规范姓名、性别、出生日期等基础字段的格式(如出生日期统一为“YYYY-MM-DD”)。
5.建立标准管理机制:
成立由信息科、临床科室、质控科组成的“数据标准委员会”,负责标准的制定、更新和监督执行,避免各科室自行定义编码。
二、全流程管控,提升数据质量
数据质量需覆盖“录入-清洗-更新”全流程,从源头减少错误。
1.源头管控:规范录入环节:
- 在系统中设置“强制性校验规则”,例如必填字段不能为空、药品剂量需在合理范围(如超过常规剂量时系统自动弹窗提醒)。
- 优化录入界面,通过下拉选择(如疾病编码、药品名称)替代手动输入,减少拼写错误。
2.中间治理:清洗历史数据:
- 针对已存在的错误数据(如重复患者、编码错误),使用数据清洗工具(如ETL工具)进行批量处理,例如通过身份证号去重合并重复患者信息。
- 对无法自动清洗的数据,联合临床科室制定人工核验流程,明确清洗责任人和时限。
3.动态维护:确保数据新鲜度:
建立数据更新机制,例如患者的诊断信息需在出院时由主治医生确认更新,检验结果需在报告审核后实时同步至电子病历系统。
三、强化安全防护,保障数据隐私
围绕患者隐私和数据安全,构建“权限+技术+管理”三重防护网。
1.精细化权限管理:
- 采用“最小必要原则”分配权限,例如:
- 门诊医生仅可查看自己接诊患者的病历,无法访问其他医生的患者数据。
- 行政人员仅能查看脱敏后的统计数据(如隐藏患者姓名、身份证号等敏感信息)。
- 建立权限审批流程,新增/变更权限需经过科室主任和信息科双重审核。
2.技术层面防护:
- 对敏感数据(如电子病历、检验报告)进行加密存储(如采用AES加密算法)和传输(如使用HTTPS协议)。
- 部署数据泄露防护(DLP)系统,监控敏感数据的导出、拷贝行为,发现异常操作实时告警。
3.管理层面规范:
- 制定《医院数据安全管理制度》,明确数据访问、使用、销毁的流程,例如离职员工需立即回收系统权限。
- 定期开展数据安全培训,提升医务人员的隐私保护意识(如禁止将患者信息截图发至非工作群)。
四、建立长效机制,确保治理持续生效
数据治理不是一次性项目,需通过组织和平台保障长期运行。
1.明确组织架构:
成立专职的数据治理团队(如数据管理办公室),由专人负责日常的数据标准监督、质量核查和安全审计,避免治理“一阵风”。
2.搭建数据治理平台:
- 部署数据治理工具,实现数据标准的自动校验(如系统实时检查录入数据是否符合编码规则)、质量问题的可视化展示(如通过仪表盘呈现数据错误率、缺失率)。
- 建立数据质量考核指标,将数据质量纳入科室和医务人员的绩效考核(如病历编码准确率与医生绩效挂钩),倒逼各环节重视数据治理。
嘉讯科技-医院信息HIS系统:https://www.jxhis.cn
Q友评论Q友评论仅代表用户个人观点,不代表Q医疗立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