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院信息系统的数据安全防护需构建“技术+管理+人员”三位一体的体系,围绕数据“产生-传输-存储-使用-销毁”全生命周期,落实以下核心措施:
一、技术防护:构建全流程安全屏障
技术是数据安全的核心防线,需覆盖数据流转的关键节点。
1.数据存储安全:
- 加密存储:对核心敏感数据(如电子病历、身份证号、检验结果)采用AES-256等高强度算法加密存储,即使数据库被非法访问,数据也无法被解读。
- 容灾备份:建立“本地备份+异地灾备”机制,例如每日自动备份全量数据,每小时增量备份,确保勒索病毒攻击或硬件故障时,可通过备份在4小时内恢复核心业务系统。
2.数据传输安全:
- 协议加密:院内系统间数据交互(如HIS与EMR)、院外数据对接(如与医保平台)均采用HTTPS/TLS 1.3协议,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拦截、篡改。
- 专线传输:与外部机构(如区域卫生平台)的数据交换,优先使用运营商专线或虚拟专用网络(VPN),避免公网传输风险。
3.数据访问安全:
- 身份认证:推行“多因素认证(MFA)”,例如医生登录系统需同时输入密码+手机动态验证码,或通过指纹、人脸生物识别,杜绝密码泄露导致的非法登录。
- 权限管控:严格遵循“最小必要原则”,例如护士仅能查看分管患者的基础信息和护理记录,无法访问手术方案、病理报告等未授权数据;通过角色(RBAC)统一分配权限,避免“一人多权”“越权访问”。
4.数据使用安全:
- 脱敏处理:非诊疗场景(如科研、教学)使用数据时,自动脱敏敏感信息,例如隐藏患者姓名(显示为“张*”)、身份证号(显示为“110101*******1234”),仅保留研究所需的疾病编码、年龄等非标识信息。
- 行为审计:部署数据库审计系统,实时监控所有数据访问行为(如谁、何时、访问了什么数据、是否下载导出),一旦发现异常操作(如批量导出患者信息),立即触发告警并阻断操作。
5.终端与边界安全:
- 终端防护:所有接入医院内网的电脑、移动设备(如医生工作站、护士PDA)安装EDR(终端检测与响应)软件,实时拦截勒索病毒、恶意软件,禁止私自安装U盘、移动硬盘等外接存储设备。
- 防火墙与入侵防御:在医院网络边界部署下一代防火墙(NGFW)和入侵防御系统(IPS),阻断非法IP访问、SQL注入、暴力破解等常见攻击。
二、管理防护:建立制度与流程保障
完善的管理制度是技术措施落地的基础,避免“有技术无执行”。
1.健全安全制度:制定《医院数据安全管理办法》《患者隐私保护细则》《数据泄露应急处置预案》等文件,明确各部门(信息科、临床科室、行政科室)的安全责任,例如信息科负责技术防护落地,临床科室负责规范数据录入和使用。
2.规范操作流程:
- 明确数据导出、拷贝的审批流程,例如科研人员需导出数据,需经科室主任、科研处、信息科三重审批,且仅能导出脱敏后的数据。
- 建立员工账号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,新员工入职3日内开通权限,离职/调岗当日回收账号,避免“僵尸账号”被滥用。
3.应急响应机制:成立数据安全应急小组,定期(每季度)开展应急演练(如模拟勒索病毒攻击、数据泄露事件),明确“发现-上报-处置-恢复-溯源”的全流程步骤,确保突发安全事件时可快速响应,降低损失。
三、人员防护:提升全员安全意识
人员是数据安全的“最后一道防线”,需通过培训和考核强化安全意识。
1.定期安全培训:每半年组织一次全员数据安全培训,内容包括《网络安全法》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等法规要求、常见攻击手段(如钓鱼邮件识别)、数据使用禁忌(如禁止私发患者信息至微信),培训后通过考试检验效果,未通过者需重新培训。
2.签订安全协议:新员工入职时必须签订《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承诺书》,明确违规使用数据的处罚措施(如通报批评、绩效扣分,情节严重者追究法律责任),强化责任意识。
嘉讯科技-医院信息HIS系统:https://www.jxhis.cn
Q友评论Q友评论仅代表用户个人观点,不代表Q医疗立场